本文转自:临沂日报要配资
我曾经在作文课上看到过这样一篇学生作文:爸爸是一个大忙人,他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很多。白天时,他需要全力以赴地工作,晚上回家了不仅不能休息,还要辅导我学习。爸爸的脾气很好,可有时为了我的学习会狠狠地训我,甚至还打我。但我知道,这一切都是为了我好。
这样的真实描写在孩子的作文里越来越多。小学生的作文开始反映真实情况,这不仅反映了他们的心声,也说明老师的德育已起到积极作用。
一个朋友曾向我抱怨:她的女儿在家里是“公主”,什么都不干,连洗双袜子都要用洗衣机。可在学校呢,她是“三好生”、少先队大队长,经常在学校打扫教室,弄得灰头土脸才回家。朋友问她为什么在学校和家里判若两人,女儿理直气壮地说:“在学校当然要表现得好啦。”毫无疑问,这个孩子在学校是受到高度评价的,然而孩子的素质因此提高了吗?
由此可见,当教育评价过度聚焦于可见的、易量化的“成果”,而忽略了内隐人格的塑造时,学生们就极易学会“表演”与“迎合”。朋友女儿的案例就极具代表性:家庭中的“公主”与学校里的“三好生”“大队长”判若两人。一句“在学校当然要表现得好啦”道破了她行为背后的功利密码——她所追求的并非内在德行的升华要配资,而是外在的嘉奖与认可。
教育的核心就在于将维系社会健康运行的“基础因子”——诚实、责任、公德、权力意识、仁爱之心等,内化为个体生命的本能反应,形成植根心底的“条件反射”,而真实写作正是这一内化过程的绝佳载体与催化剂。当学生在作文中卸下伪装,勇敢表达真实的所见所闻、所思所感,如开篇那位坦诚书写父亲严格管教的孩童,其过程本身就是一次诚实的自我确认与责任担当的演练。
其实德育的成功,其最动人之处常显于细微之处的“条件反射”,而非宏大叙事。例如一位大学生在文章里写道,一次和朋友全家出去玩,上车后他没系安全带,结果朋友4岁的小女儿指着他大叫:“你违法了!”近日一位“驴友”撰文说,在南方某沿海城市旅游去洗手间时,听到隔壁叮当作响,不知何故,走出洗手间时,有位妇女请求他再进去看一下,说她的儿子进去很长时间了没有出来。他进去一看,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满头大汗地用手刷马桶,原来他大便后发现马桶坏了冲不干净,但“规则”意识让他认为不冲洗干净是不能走的,于是开始力不从心地刷起马桶来。他因此大为感叹:遵守公共规则和道德的意识,竟在这样小的孩子心里扎了根!
我想,正是在上述“鸡毛小事”的条件反射中,最能反映出学校教育的成败得失。因此,老师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说真话,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见解和感受,就绝不仅是一种所谓“适合低年龄段”的教学方法,而应当贯穿在从小学直至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。
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”立德做人是孩子成长的根基,就像一棵小树苗,只有根扎得深,才能枝繁叶茂。没有任何一种教育,可以独立于德育而存在,每一种方法和评价,都是一粒种子,都会开花结果,长成以后是稻谷还是稗草,就看你播下的是什么了。
当作文本上流淌的是真实的心声,当举手投足间彰显的是内化的规则与责任,我们便是在为未来社会浇筑最坚实的根基,那位在卫生间坚持刷马桶的男孩,那声“你违法了”的稚嫩提醒,都是公共规则和道德意识扎根的明证。
作为教育者,我们手中的红笔不仅是评判文字的工具,更是塑造灵魂的刻刀。德育无法独立于教育的整体而存在,教育的每一种方法之种子、每一份评价之土壤,最终都将在时间中开花结果。是结出滋养社会的稻谷,还是混迹其间的稗草,答案就在我们对待每篇作文的态度里。
在教育的征程中,作文教学承担着独特的使命——它既是照见心灵的镜子,又是塑造人格的熔炉。唯有坚持“求真”的底色,让文字成为道德生长的真实记录,我们才能培育出根深干直的公民之林。
(临沂市兰山区李官镇中心小学 郁君涛) 要配资
尚红网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